钓鱼岛争端曾是中日之间的一颗 “刺”,引发过激烈交锋。多年前,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态度强硬,小动作不断,死咬着钓鱼岛不松口,妄图将其纳入囊中。可如今,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,曾经的喧嚣仿佛销声匿迹。这一转变背后,蕴含着诸多复杂因素,日本也从中领悟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道理。
回顾往昔,2012 年日本政府上演的 “非法购岛” 闹剧,将钓鱼岛争端推向了顶峰。彼时,石原家族为了自身政治利益,裹挟日本政府推进所谓 “尖阁列岛国有化”,日本政府也心怀野心,妄图借此举强化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,彻底打破了之前与中国搁置争议的默契。在此之前,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小动作不断,我国船只只要接近钓鱼岛海域,就会遭到日方驱逐。但在 2012 年之后,中国果断亮剑,第一次闯入 “12 海里线”,明确宣告钓鱼岛归中国所有,以坚定的行动表明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。
此后,中国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力度持续加大。到 2017 年,我国海警部门通过海警船实现了对钓鱼岛海域的常态化巡航,甚至出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视。与此同时,中国海上力量迎来了飞速发展,大量新式战舰入列,海警队伍不断壮大且装备升级。相比之下,日本海上保安厅乃至海上自卫队却没有跟上步伐,新的主力战舰迟迟未能服役。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,中国在钓鱼岛海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。在力量悬殊的现实面前,日本若再强硬对抗,无疑是以卵击石,这让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策略。
日本也曾试图借助外部力量来支撑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主张。它极力争取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,甚至妄图将钓鱼岛纳入《美日安保条约》的覆盖范畴,发起购岛闹剧的石原慎太郎还跑到美国哭诉,试图抹黑中国。然而,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,并不愿因钓鱼岛争端而被拖入与中国的直接冲突中。美国清楚,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对抗,风险巨大且不符合其整体战略利益。失去了美国这一 “靠山” 的明确支持,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瞬间失去了强硬的底气。这也让日本明白了,在大国博弈中,自身作为美国的盟友,也不过是一颗随时可能被舍弃的棋子,不能盲目依赖他人来实现自己的野心。
展开全文
在国际舆论方面,日本也曾费尽心机。从 2012 年到 2014 年,日本开展了一场所谓的 “国际宣传战”,企图通过外交、媒体和法律等手段,向国际社会灌输 “钓鱼岛是日本领土” 的错误观念。但事与愿违,法国、美国等国家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中立,东南亚国家也选择沉默以对。日本的宣传攻势未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,其孤立无援的处境愈发明显。这让日本意识到,在国际舆论场,仅凭单方面的歪曲和炒作,无法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,也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。
2024 年,中国海警在钓鱼岛海域巡逻天数达到 355 天,创下新纪录。如今,中国的公务船和渔船能够自由出入钓鱼岛海域,而日本船只则不敢轻易靠近。偶尔有日本民用飞机闯入钓鱼岛领空,中国海警也能迅速出动舰载直升机进行警告驱离,迅速控制局面。在这种情况下,日本的反应变得相当克制。日本外相岩屋毅甚至表示,要告诫航运公司注意飞行安全,避免 “过度刺激中国”。这一系列迹象表明,日本已经认识到,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对抗,不仅无法实现其目的,还可能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,损害自身利益。
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,钓鱼岛的地理位置对中国至关重要,它是中国东海大陆架的军事战略屏障,对中国东南沿海方向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,同时也是中国海军进出西太平洋的重要节点。随着中国空军整体实力的提升,先进战机装备了中程空空导弹和格斗导弹,在制空权方面,日本已难以压制中国。此外,中国还拥有远程火力打击能力,能够对日本的前沿机场和港口构成威慑。日本清楚,一旦在钓鱼岛问题上引发军事冲突,其将面临巨大风险,在军事对抗中毫无胜算。
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从死咬不放到如今的低调沉默,是其在综合考量了与中国的实力对比、国际舆论环境、美国态度转变以及军事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后做出的无奈选择。它意识到,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强硬对抗,既无法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,又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、外交和军事压力。如今的沉默,并非日本放弃了其野心,而是在现实面前,不得不收起曾经的嚣张,以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来应对钓鱼岛问题。但无论日本如何应对,中国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和行动都不会改变,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永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